近期,山东省第三十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结果揭晓,我校教师郑云辰文章《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分析框架:补偿主体视角》荣获山东省第三十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内容摘要】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是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改革方向,其目的是通过在政府补偿的基础上增加市场化和社会化补偿手段,以改变当前政府公共财政补偿面临的困境,健全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本文研究认为,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在于依靠多元补偿主体,去分担一个共同的补偿量,通过协同运作,实现多渠道补偿,提高生态补偿的效率。基于“目标关联维度”的范畴,生态补偿的协同涉及到目标与效益维、时间维、空间维和途径维上的统一。利益趋同、权责体系和先定约束是能够表征生态补偿有效协同的序参量,应在统一目标下选择和管理这些序参量,进而产生多元主体系统协同补偿效应。具体而言,补偿主体方面,可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应利益相关者“权、责、利”的角度,把流域生态补偿主体抽象为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组织三元主体。补偿标准方面,以流域生态保护成本为下限,以外溢效益为上限确定补偿标准范围,从时间、空间和主体维度初步构建动态责任分担、区域责任分担和主体责任分担机制。补偿途径方面,应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对市场主体的规制和社会公众组织的引导,构建政府补偿、市场补偿、社会补偿相互耦合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模式,建立三元主体网络型协同运作机制,并需健全相关法律保障、资金保障和监管评估体系,以保障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的顺利实施。
【成果价值】文章受到国家社科基金“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16BJY031)和“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与配套政策研究”(14BJY027)资助,2019年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科排名第一)第7期,同年11月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全文转载,截止2023年被各类文献引用160次,其中CSSCI期刊引用46次,下载3953次。从研究深度上看,有协同引擎与流域生态补偿多主体协同行为研究、关系质量对流域生态补偿多主体协同程度的影响研究、“多主体协同”对流域生态补偿运行绩效的影响研究、流域生态补偿协同共担机制的运作逻辑、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从研究广度上看,涉及到了农业、重点公益林、森林、主体功能区和海洋生态补偿等相近领域,以及流域“准市场化”治理、大气污染治理、海洋生态治理、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跨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等相关领域。并以此分析框架为基础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 “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研究”(20BGL198)和山东省社科基金“黄河三角洲流域生态补偿多元主体协同路径研究”(22CGLJ38)。对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和相关学术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版权声明:版权属于原作者(期刊),仅用于学术分享。